冷风过后,秋裤上身,暖气开启。对健康人群而言,季节更替不过是添衣保暖的日常调整;但对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,每一次降温都如同一场考验,稍有不慎便可能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甚至猝死。
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井西波指出,寒冷是心血管系统的“隐形杀手”。了解低温对身体的影响机制,掌握科学防护措施,是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安然过冬的关键。
冷空气对心血管做了什么?
——揭秘寒冷背后的人体生理机制
当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时,为维持核心体温,会启动一系列生理反应。这些本为“自保”的机制,却可能给心脏带来沉重负担。
1.血管收缩→血压飙升
寒冷刺激下,皮肤和外周血管反射性收缩,以减少热量散失。好比原本通畅的“血管通道”突然变窄,血流阻力增大,血压迅速升高。心脏必须更加用力泵血,导致心肌负荷显著增加。
专家提醒:已有动脉硬化的患者,血管弹性本就下降,血压波动更易引发脑出血或急性心脑血管事件。
2.心脏“加班”→耗氧量激增
为了产生足够热量抵御寒冷,同时克服血管收缩带来的阻力,心脏会加快跳动、增强收缩力。这一过程使心率上升、心肌耗氧量大幅增加。
专家提醒: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者,心肌供氧与需求失衡,极易诱发心绞痛,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。
3.血液“变稠”→血栓风险上升
低温环境下,人体凝血功能增强,加上冬季饮水和出汗减少,血液浓缩,黏稠度增高,血流速度减慢。这种状态如同“缓流河道”,容易形成血栓。
专家提醒:一旦血栓堵塞冠状动脉,引发心梗;若阻塞脑血管,则可能导致脑梗死。
4.呼吸道感染→心脏“雪上加霜”
冬季是流感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感染引起的发热、咳嗽、缺氧等症状,会使心率加快、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。
专家提醒: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,一次普通感冒也可能成为急性心力衰竭的“导火索”。
防患于未然
——冬季心脏保健锦囊
面对寒冷的“压力测试”,科学防护至关重要。掌握以下四点,为心脏筑起坚实防线。
一、保暖御寒,细节做起
1.穿戴“全副武装”
外出时戴帽子、围巾、口罩、手套,穿防滑保暖鞋。
2.“洋葱式穿衣法”
多层穿搭(内层吸湿排汗、中层保温、外层防风防水),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增减。
3.起床“三个半分钟”
醒后平躺半分钟;坐起后静坐半分钟;双脚下垂床沿再等半分钟,缓慢过渡体位,避免血压骤降或脑供血不足。
4.温差适应
从暖气房外出前,先在门厅停留几分钟,让身体逐步适应外界低温。
二、生活方式,贵在坚持
1.运动“看天行事”
避免清晨气温最低时户外锻炼(尤其是5-8点,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);推荐上午10点后或午后进行室内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、健身操等;运动前充分热身,强度适中,以微微出汗、不感疲劳为宜。
2.饮食“温软清淡”
多喝温开水,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~2000ml,稀释血液;饮食低盐(
3.情绪稳定,心态平和
避免情绪激动、焦虑、愤怒,这些都会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,增加心脏负担。
三、规范用药,监测为先
1.坚持服药不中断
降压药、他汀类降脂药、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)等需长期规律服用,切勿因症状缓解或天气转暖自行停药或减量。
2.定期监测生命体征
每日定时测量血压、心率,记录变化趋势。重点关注天气突变前后的数值波动,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。
四、接种疫苗,预防感染
1.每年接种流感疫苗
建议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,可显著降低冬季感染风险。
2.适时接种肺炎疫苗
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,可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。
3.注意个人卫生
勤洗手、戴口罩,少去人群密集场所,降低感染几率。
井西波表示,化解心血管疾病危机,核心在于知原理、懂预防、识预警。一旦出现突发性胸痛、胸闷或压迫感、心悸、气短、头晕、眼前发黑、恶心呕吐、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感、肩背或左臂放射性疼痛等症状,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切勿拖延。
此外,部分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“无痛性心梗”,表现为乏力、气促、意识模糊等非典型症状,更需提高警惕。
在线配资开户官网,正规网上股票配资平台,哈尔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